青年學者嚴健:在感興趣的地方,,做感興趣的事

超過30億對,!這一數(shù)據,是人體基因組擁有的堿基序列數(shù)量,。然而,,這些堿基序列中,只有約1.5%擁有蛋白質編碼功能,,其余大部分非編碼基因組的功能尚不清楚,,以至于它們長期被視作“垃圾基因”。嚴健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探索這些非編碼核酸序列的分子功能,。

在西北大學青年學者嚴健看來:“科學工作的目的,就是始終以抽絲剝繭的態(tài)度,,愚公移山的執(zhí)著,,去踏足未知領域,探索‘事實’的真相,?!?/p>

2018年,帶著明確的研究規(guī)劃和突出的研究本領,,嚴健加入了組建不久的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yī)學部,,很快便嶄露頭角,成為教授,、博導,,學術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fā)表。在資源和平臺相對有限的西部大地,,嚴健帶領團隊取得了讓國內外同行交口稱贊的一流成果,。

此前的嚴健,,曾就讀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并赴國外留學深造,。2018年5月,,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yī)學部正式成立,急需眾多青年才俊加盟,。時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陳富林教授聯(lián)系到嚴健,,詢問他是否愿意加入西北大學,。

參加學術研討會中的嚴健,。西北大學供圖

當時的西北大學,在秦嶺瀕危動物保護,、人類神經遺傳疾病的分子機制,、藥物基因組學等方向具有傳統(tǒng)優(yōu)勢,,但在一些新興前沿方向存在短板。嚴健認真考慮后,,接受了陳富林的邀請,,并發(fā)揮自身專長,,在西北大學搭建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教學平臺,,填補了學校在非編碼基因組學上的學科空白。

“越來越多的前沿研究表明,,人類的某些疾病風險點位于基因組非編碼區(qū)域,。要找到這些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的癥結,我們應該跟進布局學科方向,?!眹澜≌f。

2021年新春,,嚴健團隊與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系統(tǒng)解析非編碼DNA突變對轉錄因子結合的影響》在《自然》雜志發(fā)表——這是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yī)學部成立后發(fā)表在《自然》雜志的首篇文章,,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成功利用SNP-SELEX技術,分析人類基因組中近10萬個常見的非編碼位點突變對270個轉錄因子蛋白質結合的影響,。成果為揭示2型糖尿病等復雜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是后基因組時代的一項突破性研究進展。

從揭示疾病發(fā)生機理,,到提供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萬里長征還有很長道路要走。嚴健帶領團隊,,繼續(xù)將研究向前推進,。

一方面,他們從10萬個常見的非編碼位點突變中定位出代表性突變,,進行個案剖析,;另一方面,,繼續(xù)優(yōu)化研究方法,把對2型糖尿病的研究手段移接到直腸癌,、肝癌等疾病的研究上,。

團隊的多項研究項目,都是在試圖用新的方法找到戰(zhàn)勝疾病的武器,?!叭绻祟惖囊呻y雜癥是一座高山,我們就是要分別從山的兩頭開鑿隧道,,當原理揭示和臨床應用打通的那一刻,,疾病就有望被攻克,生命隧道就能暢行無阻,?!眹澜F隊成員、該校副教授孫文舉告訴記者,。

每周,,嚴健都要召開課題組全體會議,重點溝通近期研究遇到的問題,。組會就是主要討論失敗的地方——他們的會議討論充分而激烈,,不同的觀點都會得到嚴健的鼓勵。日常各類問題,,課題組可以隨時商量,,嚴健及實驗室青年教師的微信和辦公室隨時對學生開放。

嚴健認為,,只有把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找準,,研究起來才不會“山頂上打井——徒勞無益”。對于低年級同學,,嚴健鼓勵他們大膽做實驗,,多觀察、思考失敗的原因,,從具體問題中學習并積累經驗,。對于專業(yè)儲備到位的高年級同學和具有一定經驗的青年教師,則鼓勵他們密切追蹤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在和同行對話中校準科學問題,。

確定了研究問題,嚴健和團隊成員一起設計實驗方案,。每當實驗遇到問題時,,嚴健都會鼓勵成員要減除壓力,保持不驕不躁的耐心。在反復復盤中修改實驗設計,,探索向前,。

招收研究生時,嚴健也格外看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和老師進行觀點對話,,敢于質疑和反駁。

吳楠是嚴健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幾乎每周,,嚴健都要和吳楠進行一次單獨討論,聽他閱讀文獻的想法,,參加學術報告的感悟,,以及實驗操作的困難,還指定一名博士后結對幫助吳楠,。并把他送到香港的實驗室,,讓他在國際化的學術環(huán)境中成長。在嚴健推薦下,,博士畢業(yè)后的吳楠留在西部,,把所學的基因組學技能結合到臨床研究中發(fā)揮價值。

嚴健共指導了近30名碩博研究生及博士后,,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培養(yǎng)成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獨立研究者,。

“科學是嚴謹求實的,而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眹澜≌f,。節(jié)假日或周末,,嚴健會帶著團隊去登山踏青、尋訪古跡,,他還會與世界各地的朋友相約去海邊潛水,。他的微信頭像,就是一張自己在蔚藍深海潛水的照片——游弋在蒼茫的大海,,就像駕駛一艘航船駛向科學的邊界,。


原文鏈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4-06/08/content_jpwGNdT2.html?gid=VnDMvYk4

< 上一篇

聚焦新質生產力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難搶+1!西北大學又一門“寶藏”選修課趣味十足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