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探尋古絲路文明的聯(lián)合考古隊(文化中國行)

今年6月18日,,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館正式開館,。眾多展陳中,,一幅照片吸引人們駐足。

照片拍攝于2016年6月22日,,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這一天,在繁忙的國事訪問行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抽出時間在下榻酒店會見了在烏開展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親切詢問每個人的姓名和在烏開展項目內(nèi)容。彼時,,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教授正在其列,。

“建立中國特色的絲路考古研究范式,提高我國考古學界在絲路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把中國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看待,,更清晰地認知中華文明的特質(zhì)和優(yōu)勢?!苯?,王建新在接受采訪時說。

西北大學在世紀之交啟動絲路考古,,2013年,,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成立。截至目前,,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已與中亞五國的多個學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在絲綢之路沿線11個國家開展了70余次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他們?nèi)〉玫囊幌盗兄匾黄?,為絲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考古依據(jù),。

尋找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復原絲綢之路的歷史面貌,,是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探尋古絲路文明的切入點,。月氏人在《史記》《漢書》等中國文獻中均有記載,但其考古學文化遺存究竟在哪里,,始終是一個謎,。

為了破解謎題,,聯(lián)合考古隊幾乎跑遍從東天山到西天山的山山水水,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成了“家常便飯”,。

去年的一次調(diào)查中,90后隊員李偉為一天內(nèi)走了22.8公里:“大家不覺得苦,,始終有一股熱情在,,因為這份工作很有價值?!?/p>

20多年來,,隊員們沿著文獻的記載,追尋的腳步從東天山延伸到西天山,,通過聯(lián)合考古,,先后確認了中亞地區(qū)古代康居、月氏和早期貴霜文化的特征和分布范圍,,還探索出“大范圍系統(tǒng)區(qū)域調(diào)查與小規(guī)??茖W精準發(fā)掘相結合”工作方法。這支考古隊堅持東方視角,,在以往學術研究“視而不見”的角落,,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的遺址,反映出中亞地區(qū)不同人群的文化面貌與中西方文明交流互動的歷史,,發(fā)出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國聲音”,。

據(jù)王建新介紹,中烏聯(lián)合考古隊,、中塔聯(lián)合考古隊,、中哈聯(lián)合考古隊等相繼成立,多國聯(lián)合考古從構想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隨著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學者的加入,,地質(zhì)學,、地理學、生物學等多學科新技術的運用,,古絲路文明研究的現(xiàn)代化水平和闡釋能力大大提升,。

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zhàn)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白鹬睾拓熑问锹?lián)合考古建立互信的基礎,。”王建新說,,考古隊借鑒中國大遺址考古的成熟經(jīng)驗,,為烏茲別克斯坦的一處遺址修建了保護性展示大棚,在當?shù)亓粝录言挕?/p>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館的展廳里,,一件件精美禮物,、一張張溫馨合影,訴說著聯(lián)合考古隊隊員們的深厚情誼,。烏茲別克斯坦籍留學生比龍,,碩士畢業(yè)后回國做了一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的所學分享給烏茲別克斯坦的學生們是他長久以來的心愿,。

在聯(lián)合考古隊隊員們的心中,,還有眾多被遺忘的歷史謎團需要破解,被湮沒的歷史細節(jié)等待重現(xiàn),。“手鏟釋天書”的中國考古人,,重新踏上張騫的征途,,以強烈的文化自信,為古絲路文明上下求索,。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20/nw.D110000renmrb_20241120_6-04.htm

< 上一篇

陜西成立社區(qū)學院 鍛造社區(qū)工作者“頭雁”隊伍

陜西社區(qū)學院揭牌成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