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剛開始,,西北大學一門選修課——“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就在學校掀起熱潮,。
由院士領銜,26位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領軍學者組成的豪華授課陣容,,讓這門“古老”的課程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
西北大學地質學在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如何為地質學系本科拔尖班的學生量身打造“國際化、個性化,、小班化”的課程,,讓年輕學子能夠直達國際科技前沿,為基礎學科儲備研究力量,,成了西北大學思考的問題,。
早在2020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就在研究生課程中打造了師生比為18∶11的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以大課串講,、中英雙語的形式開設“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創(chuàng)新的授課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歷時兩年,,地質學系經(jīng)過充分調研和征求意見,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課程終于得以落地實施,。
第一節(jié)課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他是當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并命名恐龍數(shù)量最多的古生物學家,?!笆冉歉`蛋龍的研究歷程”“牙與下頜的演化”“從恐龍蛋的失敗到人類化石的成功”,,徐星院士拋出一個個話題,讓地質學系,、文化遺產(chǎn)學院的百余名本科生了解到古脊椎動物學,、古基因組學、古蛋白學以及DNA技術的曲折發(fā)展,,并引發(fā)大家思考如何用人工智能驅動進行古脊椎研究……
徐星首講拉開這門課程的大幕之后,,2024年秋季學期,鄧濤,、付巧妹,、汪筱林等知名學者和一批青年骨干將陸續(xù)來到西北大學,分別講授“脊椎動物起源與魚類演化”“兩棲類,、離龍類動物”“哺乳類動物起源”“食肉類,、靈長類動物”“古人類”“古DNA”“農(nóng)業(yè)起源”“環(huán)境考古”“系統(tǒng)發(fā)育”等課題。
課程的設計是將脊椎動物的進化置于整個地質歷史的框架中講解,,讓學生對生命演化的復雜性以及地球環(huán)境的長期演變有更深的認識,。
從魚類起源到古人類,從化石記錄到基因組科學,、環(huán)境考古,,橫跨多個學科,全新的課程設計吸引了眾多地質,、考古以及相關學科的學生選課,。學生們直呼:“含金量太高了!”地質學系拔尖班本科生吳金秋說:“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面對面向專家學者學習,,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p>
“以36個學時打造完整的課程體系,,我們也是第一次嘗試。培養(yǎng)學生一定要讓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視野,、方法成為我們授課的內(nèi)容,要讓基礎學科的研究發(fā)展方向面向國家的時代需求,。中西部資源有限,,我們要爭取前沿資源,就要把專家請來,?!钡刭|學系主任張志飛說。
此次聯(lián)合授課的26位學者中,,同號文,、鄧濤,、付巧妹、白濱,、孫丹輝等5位是西北大學地質學科,、考古學科的校友?!皩W長學姐都是在國際學術界非常活躍,、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他們給我們上課,讓我們對專業(yè)的認同感,、對學校的自豪感更深一層,。”地質學系博士生張宇翾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教研團隊一致認為,,基礎學科的育人,一定要有更寬領域的學科交叉和更前沿的學術視野,。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地史演化與人類演化、古生物學與考古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脊椎動物從簡單到復雜的生命進化,,理解化石記錄的關鍵意義,理解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歷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興趣,、系統(tǒng)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此次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第一次把不同學科分支歸納到一個課程中,,包含動物學,、植物學、考古學及相關科學研究,。在研究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動物學、化學,,甚至信息技術等學科都得到了應用,,我們想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大家意識到現(xiàn)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性?!毙煨钦f,。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uL6f_LqoIrJV9uuvHfikRw